焦虑、厌学、抑郁……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引人关注。随着相关知识普及,许多家长不再认为孩子心理问题是闹情绪、矫情,转而认同其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与此同时,一些人又走入另一个误区,把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简单画等号,相信“生了病吃药,吃药就会好”,过度依靠药物手段,导致药物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近期,湖南省脑科医院接诊了数百名出现厌学、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大部分是学生。湖南省脑科医院睡眠障碍科主任曾宪祥说,接诊的青少年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人长期失眠、睡眠节律紊乱,被焦虑和失眠困扰,个别学生表达了极端想法。
半月谈记者在多家医院走访了解到,未成年人精神专科和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人数逐年递增。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约14.8%的被调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青少年抑郁、焦虑和失眠息息相关,越是失眠,越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曾宪祥认为,养育方式粗暴、家庭气氛压抑、亲子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人际交往问题以及遭遇校园霸凌等,是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当前不少家长第一选择是求助于医疗机构,让孩子服用门诊开具的处方药。在湖南长沙工作的刘娟告诉半月谈记者,读高中的儿子出现了厌学情况,不愿意去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熬夜玩手机,如果没收手机就威胁要跳楼,甚至出现了幻听症状,说班上同学要害他,经过多次劝说,儿子才答应到一家医院精神科就诊。
“医生简单问了几句就判定孩子中度抑郁,开了舍曲林等药物,整个诊疗时间不到3分钟。”刘娟说。
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周旭辉博士认为,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精神心理障碍,即使对于精神心理障碍,也要视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轻度精神心理障碍,原则上选择心理治疗。以抑郁症为例,轻度抑郁发作,原则上以心理治疗首选,只有当心理治疗疗效不佳时,才考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周旭辉说,对于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高自杀或高暴力风险患者,必须进行药物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医院)、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主任王奕權表示,在以往病例中,曾出现一味依靠药物手段治疗,部分孩子吃药后病情加重的情况。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余波曾接诊过因为严重心理问题过度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学生,“把抗抑郁药和安眠药一起吃,造成严重身体损伤”。
受访专家表示,各种精神疾病的国内外治疗指南都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不是所有诊断抑郁症的青少年都必须使用药物治疗。
服务支撑不足,家长治病心切
“目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系统研究不足。”王奕權分析,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在青少年和成年人身上的表现存在差异,需要重新审视青少年的疾病特点,但研究不足让医护人员在面对青少年心理疾病时,缺乏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专家组成员史宇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缺乏,在病人增多情况下,门诊就诊时间不得不缩短。“初诊正常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才能全面了解孩子情况,从而制定治疗计划,但医生只有3至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史宇说。
受访医生指出,心理疾病治疗与普通疾病不同,只有孩子和医生有充分的沟通,慢慢建立起信任,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现在的诊疗模式很难让孩子和医生建立起信任。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认为,目前,学校早发现、早干预的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各类学校均按规定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接受过短期培训,识别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得不涌向医疗机构。”陈玮说。
王奕權告诉半月谈记者,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一些家长认为“生了病吃药,吃药就会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点药,对药物的作用过分期待,而不是给孩子一个心理适应和节奏调整的空间。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有些青少年一开始接受了心理治疗,但由于心理治疗疗程较长,家长治病心切,听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上非正规心理咨询的话术,设法购买相关精神类药物给孩子服用,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这一形势,受访人士建议,构建起更具针对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研究水平。周旭辉建议,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手段,摆脱对药物手段的过分依赖,提高心理治疗的使用占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摸清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强专业性人才队伍培养。陈玮建议,加快出台向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健康教师倾斜的政策制度,提高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根据具体需求增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
三是强化学校早发现、早干预能力。专家建议,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讲座、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心理督导与分层培训,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社团活动、学科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运用水平。
四是推动多方有效协作。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亚男建议,应通过社会多渠道宣传、学校家长课堂,引导家长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尽可能解除或减轻孩子们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增加对精神健康问题的正确认知。
原标题《青少年心病治疗别过度依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