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原则,是提高癌症治愈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策略。随着肿瘤筛查手段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肿瘤在早期就能被发现。“一次检查能筛出所有癌症风险”“临床上仅需一滴血就可筛查出癌症”“X光检查能‘揪出’早期肺癌”……目前,网络上流传着不少关于肿瘤筛查的错误说法。(7月30日《科技日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一些“神医”在诊疗环节夸大诊疗效果,而且越难治的病越敢治。殊不知,在体检领域尤其是肿瘤筛查方面也存在“神医”,只不过他们吹嘘的不是药品或治疗方法,而是肿瘤筛查的灵敏度。种种说法虽然听上去十分离谱,但靠这类吹嘘大发横财的“神医”并不少见。部分体检机构的医生、穿梭在小区里的体检推销员等,都喜欢使用这类话术。

  体检领域还有一些隐蔽性很强的“神医”,他们的做法让人防不胜防。比如,有些结节多为良性,有些肿瘤标志物没有特异性,正常人也可能超标,这些所谓的“异常”只需观察和定期复查即可,但体检“神医”把小概率当大概率,将肿瘤说得十分凶险与可怕。当事人一旦被这些说法吓到,就会主动要求做多种昂贵的疾病筛选检查。证实一个事物存在相对简单,证实一个事物不存在就复杂得多,要想彻底排除患癌的可能性,通常需要做很多大型检查。虽然当事人往往到最后也查不出什么问题,可是在体检方面花了不少钱,体检机构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相较于体检机构,医院对于检查项目的管理比较完善。比如医院里的医生给患者做大型检查,必须确保患者出现适应症,否则就属于超适应症检查,会被当作过度检查来监管。此外,医生做检查必须考虑阳性率,检查结果总是“没事”,医生的检查阳性率指标就过不了关,同行或相关部门会因此质疑医生的专业水准。不过,这类约束,体检机构却不具备。

  体检医生有很多特殊之处,存在随意操作大型检查的可能。比如,体检名义上是针对健康人,健康人没有适应症,检查结果“没事”属于正常,“有事”则是例外,体检医生就可以由着性子开单做检查,不用担心受到约束与问责。近年来一些临床运用很窄的大型检查(如PET-CT检查等),之所以能被一些体检机构当作普适性体检项目来推广,原因就在于此。体检机构缺乏管理规范,尤其对检查项目缺乏管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体检领域常用话术加以揭露,可以帮助公众看清肿瘤筛查等项目夸大宣传的本质。但治理体检乱象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体检机构设计体检套餐要因人而异,不仅要避免“一刀切”,也要避免搞“全套”检查。此外,对体检机构的部分大型检查加以限制,对肿瘤筛查灵敏度等夸大体检效果的宣传尤其要强化治理。如此才能避免体检领域也出现很多“神医”,并通过制造恐癌心理等方式坑害民众。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