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巴中的向佳夫妇围绕孩子跟谁姓的问题争吵了九个多月受到了关注,向佳和丈夫陷入到无声的持久博弈之中,明面上体现在彩礼、嫁妆、房产的平衡中,这种拉扯更深入到两个家族,双方甚至闹到了离婚的边缘,向佳夫妇的经历让孩子随谁姓是否重要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3月28日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孩子冠姓问题讨论的不仅仅是子女姓氏的归属,更是性别平等议题。在法律上,1980年通过的《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到2021年《民法典》规定变为“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可选择除父母外的姓。从法律条文表述就能看出,父姓和母姓的并列关系,也体现了性别平等意识的强化。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孩子随谁姓的问题争论不止,虽然相关网络投票超过一半表示孩子随谁姓不重要,但仍有许多夫妻因为孩子随谁姓而引发矛盾,在现实中子女冠姓为何仍争议不断?

  回望历史,不难得出引发争议原因在于父权观念的影响。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经历了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转变。在母系社会中,孩子的姓氏主要随母亲,因为母系血统是确定家族传承和血缘关系的主要依据。然而,随着社会的演变,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父系社会,在父权的主导下,逐渐形成了孩子随父姓的习俗。进入现代社会,性别平等观念虽然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性别平等尚未实现,女性在很多时候依旧被歧视、被弱化。在这场“冠名博弈”中,丈夫认为随母姓挑战了孝道理念及自身对家庭的贡献认同。丈夫所谓的孝道观念就是传统父权观念影响,认为孩子只能是给父系家族传承。同时,当我们换个角度,如果随父姓,难道就不是在否定女性对家庭的贡献吗?而妻子的选择虽部分源于家族延续的压力但也暴露出女性自我意志与传统期待的交织。

  纵观社会,从深层的文化观念看,“孩子冠姓”争议的原因还有所谓的“面子”。社会学家翟学伟认为,面子是一种心理地位,是别人给的,不少人依旧会认为人情和脸面是最重要的事情,讲人情面子这一传统的影响力在这个时代可能不减反增。不少男方家庭觉得孩子跟女方姓侮辱了男方,觉得男方是倒插门,会直不起腰来,会被别人背后说闲话,会被人说闲话。因此,虽然嘴上说随谁姓都可以,但为了“面子”,也会想方设法说服妻子同意孩子随父姓。

  在今日社会,传统的力量有时候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大,但不应因为传统的力量比想象中要大而放弃。身份认同大多与姓氏有关,对于一些人来说,姓氏可能代表着家族传承和传统,但其实孩子跟谁姓并不重要,香火延续不是依据姓,而是血缘关系和基因,不要紧盯姓的传承,从而破坏家庭和睦。孩子跟谁姓和孩子利益更相关,因此夫妻不妨以孩子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共同商量和决定孩子的姓,不要将随谁姓不重要放在嘴上。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