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历时两年零9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依靠劣势装备制胜强敌的宝贵经验。
未雨绸缪,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从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迫不及待地进行武装干涉朝鲜内战。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其驻远东的空海军参战,支持南朝鲜军,同时命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并派遣其空军部队进驻台湾基地,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6月28日,毛泽东即针锋相对地指出:“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和坚决的反抗。”
中共中央密切注视朝鲜战局的发展变化,高瞻远瞩地分析战争形势,作出重大决策:推迟解放台湾作战,把战略重点转向朝鲜方向,在中朝边境地区集结部队,进行战争准备,以为未雨绸缪之计。7月7日,中央军委举行会议,确定以作为国防机动部队的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共25.5万余人,组建东北边防军。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随后,中央军委又根据总参谋部的建议,于8月下旬决定将位于上海地区的第9兵团和位于西北地区的第19兵团共6个军,分别调至津浦、陇海铁路的机动位置,以策应东北边防军。8月下旬,中央军委又作出加速特种兵建设的决定,立即增编4个飞行团、3个战车旅、18个高射炮团及10个军的队属炮兵。并制定了全国防空计划,部署了要地防空力量,以保障大城市和工业基地的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地展开外交斗争。周恩来总理兼外长连续致电联合国安理会及秘书长,控诉美国武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美国空军侵犯我国领空、杀伤我国人民等罪行,要求制裁这种挑衅和残暴行为。9月中旬,朝鲜战局发生重大逆转。周恩来又通过各种途径把中国的底线告诉美国政府,明确警告: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那么“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然而,美国政府却完全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认定那是“虚声恫吓”。1950年10月1日开始,“联合国军”大举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中国人民希望和平,但当别人要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时候,中国人民从来都是无所畏惧,慨然迎战。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从捍卫新中国安全,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基本立场出发,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以东北边防军为基础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道,抵御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实践证明,中共中央未雨绸缪,预作准备,一开始便处于政治上有理、军事上有利的地位,这是非常英明的。特别是及时组建东北边防军,把正确的战略预判和充分的战略准备结合起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争取战略主动权的非常重要的一着高棋。“只做不说”,达到出兵的突然性,获取出手即胜的战略主动权,进而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时度势,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国际性局部战争。面对全新的战争环境和作战对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不拘泥于一般的战争原则和作战教范,从战略全局考虑,以战争胜利为中心,进行了全面的筹划和部署。
志愿军入朝前,中共中央分析了全面情况,对志愿军出动后,战争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认为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志愿军能够以灵活的战法,发挥自己的战术特长,实施有效的作战,迫使美国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
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从稳当的基点出发,不做办不到的事;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同时他告诫全军,“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和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这是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战争指导路线。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始终遵循上述指导路线,依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战场的基本特点,适时地调整战略计划,实行正确的战争战役指导,因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志愿军入朝之初,鉴于敌情变化,中央军委和志愿军首长果断改变预定的防御计划,决定采取运动中逐个歼敌的方针,指导志愿军径直实施带有战略反攻性质的作战,从而稳定了战局。初战胜利后,志愿军顺应战场形势的发展,仍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正确方针,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在战争形成相持局面,美国当局被迫表示愿意进行停战谈判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的战争指导方针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对敌斗争策略上,由以军事打击为主转变为军事打击与停战谈判相接合,打谈结合,以打促谈,指导志愿军顺利完成战略转变,圆满完成坚守三八线南北地区防线、促成朝鲜停战的战略任务。
面对美国侵略军这个强敌,毛泽东指示: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志愿军根据这一基本的作战指导原则,在战场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积极限制敌军技术装备效能的发挥,以“劣”胜“优”进行有力的作战。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擅长的近战、夜战作为主要作战手段,而且发展到战役规模,贯穿战争的全过程。在运动战中,强调战役的穿插迂回、断敌退路和利用夜暗对敌完成分割包围和适时决定战役进止,保持主动;在阵地战中,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将阵地战由辅助作战形式,提高到主要作战形式。此外,还有“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轮番作战,发挥兵力优势;大力加强后勤工作,建设“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等。这些符合战争实际的战法,大大提高了志愿军作战的效能发挥。
实践证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这些无比正确、卓有成效的战争指导和极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战略战术,使得志愿军在战场上牢牢把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善于斗争、善于根据战争的特点和发展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才能扬我之长、击敌之短,最大限度地抑制敌人现代化技术装备优势的发挥。
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统揽全局,灵活运用人民战争思想,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爱国宣传教育,既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使战争形势向有利于志愿军的方向发展,也有力地巩固了国内的防务、保证了国家各项建设的恢复。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共中央通过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各地总分会、分会,迅速在全国展开了以“仇视、鄙视、蔑视”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为克服国家困难、支援战争,保证胜利,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代强音的感召下,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大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从而迸发出支援战争的无限热忱。大家响亮地喊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的口号,从各个方面尽最大的力量支援志愿军,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3年中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达200万人之多。成千上万的民工、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工作者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医疗队和防疫队奔赴朝鲜前线,担任各种战地勤务。为响应毛泽东关于“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工人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农民开展了爱国增产运动,为战争提供了560余万吨的物资。广大知识分子也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积极性。各族各界人民还发动了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从1951年6月起,不到一年时间,就捐献了折合3710架飞机的款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人民军队特种兵建设和改善部队武器装备的进程。
同时,各界人民采取寄送慰问信、慰问袋和派遣慰问团赴朝鲜前线等方式,对志愿军进行大规模的慰问活动,鼓励他们为支援兄弟的朝鲜人民、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依靠人民的力量建立了巩固的抗美援朝战略后方。
祖国人民这种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和正气磅礴的精神鼓舞,是志愿军获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充分教育广大指战员认识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针对战场实际困难和战争的艰苦性、残酷性,树立战胜强敌的信心,群策群力出主意、克服困难想办法,激励广大指战员作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部队的旺盛战斗意志。
在血与火的厮杀中,志愿军指战员高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涌现了大批的模范功臣,谱写了壮阔的英雄史诗。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他们不畏强敌,不避艰险,以勇敢、智慧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前仆后继,浴血苦战。进攻中,不顾敌人猛烈炮火,勇猛前进;防御中,不论敌机敌炮如何轰击,始终坚定沉着,坚韧不拔。在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实践证明,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深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高度爱国热情,深入教育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是人民战争独有的政治优势,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极重要的政治基础。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