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在董振堂纪念亭前讲述西路军血战高台的故事。本报记者王雁翔摄

     走进河西走廊,追寻西路军的英雄足迹,记者心里总是沉甸甸的。

     今天,秋风轻抚的高台革命烈士陵园里,一派寂静。

     70年前,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3800多名官兵攻克河西走廊重镇高台,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不仅穿上了棉衣,还为驻守临泽的红军筹措了5000套新衣。

     然而,1937年1月,敌人集中数万多兵力向驻守高台的红军发起疯狂进攻。

     红军指战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城里老百姓搬出家里所有能装沙土的箱柜、麻袋,帮红军垒筑防御工事。面对波涛般涌上来的敌人,弹药几乎耗尽的红军用石头砸,拿起大刀、木棒与敌人拼杀。就在敌军久攻不下准备撤退时,收编的民团里出了叛徒,敌军得知红军已无弹药,又集中力量疯狂反扑。红五军与敌人展开巷战,经8天7夜血战,终因敌众我寡,红五军3000多名将士捐躯,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也壮烈牺牲。

     秋风萧瑟,白杨参天。肃穆的烈士陵园里,董振堂纪念亭的一副楹联令记者怦然心动:“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董振堂1931年领导“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身经百战。血洒丝绸古道时,年仅42岁。

     置身高台革命烈士陵园,记者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河西走廊有一种特殊的杨树,折断枯枝截面上会出现褐色五角星。当地群众说,那是牺牲的红军将士化作的一颗颗红星。是啊,为了一种理想,为了一个信念,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河西大地上书写出长征史上的悲壮一页,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悲歌。今天,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英雄史诗的主角,却越发鲜活地活在人们心间。

     与董振堂纪念亭遥遥相对的,是杨克明纪念亭。在这里,纪念馆工作人员含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克明烈士原名陶树臣,1931年化名杨克明,在川东组织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川东后,他领导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军,随后参加了长征。高台血战后,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直坚信爱人还活着,守候着丈夫惟一一张照片和离家前用过的红木书箱,苦苦企盼丈夫归来。直到1983年,组织上把烈士证书送到家里,魏俊淑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近50年的亲人已经牺牲。

     1985年8月17日,满头银发的魏俊淑带着儿孙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到高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亲人。“老人长跪在烈士纪念碑前,泪如雨下,在场的人都哭了。”纪念馆的同志说。

     目睹魏俊淑捐献给纪念馆的红木书箱,记者感慨万千:什么是理想和信仰?烈士杨克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了我们。聆听高台血战的慷慨悲歌,我们需要真正的思考!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在线

  “绿色在线”创建伊始,坚持以绿色人文,绿色人生的永恒理念,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广大客户需求,传播国内外绿色文明、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为了绿色在线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